“无论是精准诊疗能力,还是暖心护理服务,我们科室在行业里都保持着领先优势。”从二级教授牵头的全周期健康管理方案,到覆盖全程的无死角护理模式,顺德和祐医院肾内科有足够的底气这样说。
朝阳初升,和祐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暖灯已次第亮起。AB两区的透析机发出轻微运转声,护士们忙碌着逐一检查管路;90岁高龄的李爷爷推着轮椅进来,手腕上的动静脉内瘘还清晰可见......一周三次,每次四小时,血液在透析机中循环、过滤,再回到体内——这是属于肾病患者的血脉律动,也是和祐为他们开辟的生命航道。
破解 “沉默危机”
早筛与科普的先行之路
肾脏,这个藏在肋骨后的“过滤器”,常被戏称为“沉默的器官”。
“很多病人发现肾病时,肾功能已经丢了一大半。”肾内科主任郝丽荣正查阅患者的尿常规报告,这是她眼中“最朴素也最有效的肾病筛查工具”。肾脏有强大的代偿能力,即便单侧肾脏受损,另一侧仍能维持基本功能,这也让肾病成为“隐匿的健康杀手”。患者早期可能只是颜面轻微水肿、偶尔腰酸乏力,这些极易被忽视的症状,往往拖到出现心衰、无尿时,才被确诊为晚期肾病。
在和祐医院肾内科的门诊里,患者年龄跨度从十几岁到九十几岁,病种也随年龄泾渭分明。“年轻孩子多是急性肾炎,及时治疗大多能痊愈;而六七十岁的老人,十有八九是糖尿病、高血压拖出来的继发性肾病。”郝丽荣提起不久前收治的一个年仅28岁的患者,体检时发现尿酸超标、血肌酐升高等问题前来治疗,“现在年轻人的高尿酸、肥胖问题,正在悄悄损伤肾脏,这必须引起警惕。”
90岁的李爷爷正是老年肾病患者的典型。他有二十多年的高血压、糖尿病史,去年冬天因肺部感染引发心衰,被紧急送到和祐医院ICU。抢救期间,医生发现他的肾功能已严重衰竭,尿量不足100毫升/天 ,这意味着他的肾脏几乎停止了工作。“老年患者的肾病往往‘牵一发而动全身’,心衰、感染、营养不良会叠加在一起,治疗难度比普通患者大得多。”郝丽荣主任说,高龄老人是需要透析的主要人群,而他们的治疗往往不仅仅是日常透析,更需要多个科室相辅相成,协作治疗。
不易被发现、治疗周期久、护理难度大,和祐对于肾病患者的关注更是延伸到每一个小细节。
为了让更多人避开“晚期才发现”的陷阱,肾内科团队给患者递上“肾病早筛指南”,透析中心的墙上贴着“高钾食物清单”,医生护士还会在微信群里分享“如何保护血管通路”的小视频。“其实查肾病很简单,体检时加一项尿常规,几十块钱就能发现早期问题。”郝丽荣再次强调,比起晚期透析的奔波,早发现、早干预才是对肾脏最好的保护。
个体化治疗
为复杂病例量身定制 “生命方案”
在血液净化中心的阴性区,李爷爷的透析机正平稳运转,血红蛋白回升至101g/L,胸闷气促消失,双下肢水肿消退,仪表盘上看似简单的参数,是医生根据他的体重、心功能、尿量反复调整的“生命密码”。“对这样的超高龄患者,透析就像在钢丝上行走,常规方案里的4小时脱水量、血流量,对他脆弱的心脏来说可能就是致命冲击。”郝丽荣解释道,团队为他搭建了三层“保护伞”:先是采用“温和脱水” 即把4小时内的脱水量严格控制在2000-2500毫升,同时采用低温透析(35.5-36.5℃)帮助稳定血管张力,减少血压骤降风险;再用“组合拳”净化,每周三次透析里,两次用标准血液透析清除小分子毒素,一次用血液透析滤过(HDF)高效清除中大分子毒素,减轻心血管负担;最后是守护“生命线”,护士用 “绳梯法”在他的内瘘血管上轮换穿刺点,每次透析后延长压迫时间,生怕脆弱的血管出现一丝损伤。
短短四个月,李爷爷的状况就迎来质的变化。在这里,每位患者都有自己的故事,而每个治疗方案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。
比李爷爷更复杂的,是62岁的高阿姨。她曾满怀希望接受肾移植,却因排斥反应让移植肾失去功能,还并发了严重的肺部感染,不得不做气管切开。转到和祐医院时,她近乎偏瘫的身体上还带着多处压疮,痰培养结果显示她还有“多重耐药菌”。“当时她的血氧饱和度只有85%,稍微一动就呼吸困难,透析时连躺平都成问题。”护士长回忆道,面对这个被多种疾病“围剿”的患者,肾内科果断启动了多学科会诊(MDT),一场“生命保卫战”就此展开。
感染攻坚“特种战”、伤口护理“持久战”、全面支持“保卫战”同时开启。呼吸科医生调配了针对性的高级抗生素、ICU护士手把手教科室护士气切护理、伤口造口护理团队每天用特殊敷料促进压疮愈合;营养师则量身定制低钾、低磷的流质营养餐,每勺粥的温度都要控制在38℃左右。“我们把她的透析机位单独安排在角落,每次治疗前都用紫外线消毒半小时,医护人员进病房前要换两层防护服。”郝丽荣主任说,为了监测她的病情,从血压、血氧到气道分泌物的颜色、量,都要详细记录。
“很多医院不愿接这样的病人,怕出风险。但我们有资深医生团队,有能精准清除毒素的透析设备,更有‘不放弃每一个生命’的信念。”郝丽荣主任说,一年来,肾内科已收治了3名肾移植失败重返透析的患者、5名80岁以上的老年透析患者,“对我们来说,没有‘不能接’的病人,只有‘没做好’的方案。”
平稳过渡、多管齐下,这些都是肾内科建立“血管通路全周期管理”的重要环节。“没有通路,透析就无从谈起。” 郝丽荣说,从患者确诊肾衰需要透析开始,团队就会用超声评估血管条件,为患者制定“插管-护理-维护”的全流程方案,“通路是肾病患者的‘生命线’,我们要像守护眼睛一样守护它。”
护理温度
从透析室到家庭的 “全周期守护”
“阿叔,今天内瘘震颤怎么样?来,我帮你看看。”透析中心里,年轻护士正握着一位老年患者的手腕,认真感受血管的搏动,这是她每天给患者做的“必修课”。据介绍,在和祐肾内科,10名护士中有5-6名是工作十年以上的主管护师,全都有三甲医院工作经历,她们不仅精通透析操作,更懂如何用细节温暖患者。
最让患者欣慰的是团队熟练运用的“绳梯法”穿刺技术。“以前在别的医院,护士总扎在同一个地方,时间长了血管鼓成一个包,又疼又难看。”如今,和祐医院的护士都用“绳梯法”根据患者的血管情况,把患者的内瘘血管分成了多个穿刺点,排列整齐,每个点间距1厘米,从远心端向近心端慢慢推进,“这样可以使血管平平整整的,为每个穿刺过的血管穿刺口留出足够的修复间期,扎针时也会减轻疼痛感。”护士长解释道,这种技术不仅能延长内瘘寿命,还能提高穿刺成功率,“对于老年患者血管比较细或者脂肪层比较厚血管较深的患者,我们就用超声引导穿刺,确保一针到位,不让他们多受委屈。”
与肾病的斗争是缓慢而冗长的,对患者来说,透析之外的居家管理更是重中之重。为此,护理团队精心给每位患者都准备了“居家照护大礼包”:带刻度的饮水杯,方便患者控制每日饮水量(前一日尿量+500毫升);分装药袋上写着“早8点:降压药x片,晚6点:降磷药x片”,还附上了粤语录音,方便老年患者收听;甚至还有一份“食物钾磷查询指南”,也教患者用手机查食物成分,比如香蕉钾含量高,要慎吃。“曾经有位阿婆把司维拉姆磨成粉吃,吃了半年血磷都没降下来,事实上这个药如果碾成粉末就会失效,我们发现后,立刻教她正确的吞服方法,还把药分装成小袋,写上‘不可研磨’。”护士长说,大龄患者常常会出现日常自我护理的失误,就更需要我们有更多的细心和耐心,这一点上我们都用最高标准要求护理团队。
为了随时回应患者需求,护理团队还为每位患者建了专属微信群,医生、护士长、主管护士都在群里。“上个月半夜11点,有位患者说血压低至89/50mmHg,头晕出汗,在群里发了消息。”护士回忆道,当时医护立刻回复患者,让他先喝点糖水,然后卧床抬高下肢,医生再指导他临时加服一片自备升压药,嘱咐家属每隔15分钟测一次血压并特别关注内瘘的震颤情况,“直到凌晨 1 点,患者说血压升到110/60mmHg,我们才放心。”现在,这个微信群成了患者的 “24小时健康驿站”,有人问“今天能吃番茄吗”,有人发“内瘘照片帮我看看正常吗”,护士们都会第一时间回复。
细致的服务,还延伸到就医的每个环节:患者不用每次透析都排队缴费,而是一个月结算一次,收费人员会推着小车到床边服务,把账单一条条念给老年患者听;透析中心的休息区里,永远有温热的开水和小点心,考虑到糖尿病患者,还准备了无糖饼干;对行动不便的患者,护士会帮忙推轮椅、拿外套,甚至帮家属照看孩子。
在这里,没有“绝症”的绝望,只有医生护士与患者并肩作战的坚持。肾病治疗是一场持久战,用专业破解“沉默的危机”,“我们不仅要治好患者的病,还要让他们有质量、有尊严地生活。”郝丽荣说道。
采写:南都N视频记者 王倩
和祐医院供图
互联网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